前 言
雷州地處祖國南方邊陲,史稱“天南重地”。上下五千年,由于國家統(tǒng)分、族群遷徙、民族融合等因素的作用,中原文化與百越文化、農(nóng)耕文明與海洋文明曾在這塊沃土上長期碰撞,為我們積淀下一份厚重的文化遺產(chǎn)。走近雷州,重新審視雷州文化的歷史地位與價值,是當(dāng)今學(xué)者的共識、學(xué)術(shù)界的熱門話題。
雷州——禹貢稱揚州南境;秦為象郡地。
漢元鼎六年,開置合浦郡治徐聞縣;東漢為合浦郡地(郡治遷廣西合浦縣)。
晉、宋因之;南齊仍移合浦郡來治;梁普通四年分置合州,太清元年曰南合州。
隋平陳復(fù)曰合州,治??悼h;大業(yè)初州廢,乃屬合浦郡。
唐武德四年復(fù)置南合州;貞觀元年改名東合州,八年始改曰雷州;天寶元年曰??悼?;乾元元年復(fù)曰雷州,屬嶺南道。
五代屬南漢;宋曰雷州軍,屬廣南西路。
元至元十五年,置雷州路安撫司;十七年改總管府,置海北海南道宣慰司,隸湖廣行中書省。
明洪武元年改曰雷州府,隸廣東布政使司。
清至民國二年襲明制,府治不變。民國三年廢府留縣。1994年撤銷海康縣設(shè)立雷州市。
一、百越先民
雷州歷史悠久,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繁衍生息。境內(nèi)發(fā)現(xiàn)有覃態(tài)嶺、英樓嶺、英典北嶺、蘭園嶺、那里嶺、馬留嶺、卜袍嶺、雙髻嶺、陶汶嶺、江洪等10多處新石器時代山崗遺址與貝丘遺址。出土遺物有各種石器及夾沙陶片等1000多件。
雷州半島的百越先民,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名稱:先秦時期稱駱越、漢至?xí)x代稱烏滸、南北朝以后稱俚僚。
駱越族信奉龍蛇圖騰,有剪發(fā)文身,錯臂左衽習(xí)俗。嶺南越人穿筒裙,著貫頭衣,項髻徒跣,“飯稻羹魚”,“依樹積木,以居其上,名曰干欄”。俚僚習(xí)俗尚銅鼓,與越人一脈相承。
二、楚子鎮(zhèn)粵
《史記·楚世家》記載,周惠王六年(公元前671年),楚成王“使人供職天子,天子賜胙曰:鎮(zhèn)爾南方夷、越之亂,無侵中國。于是,楚地千里”;明·黃佐《廣東通志》記載,“楚子熊揮受命鎮(zhèn)越,至此開石城,建樓以表其界”。熊揮所開的石城是雷州最早的城池,所筑之樓名“楚豁樓”,是楚國疆界的標(biāo)志性建筑。
三、設(shè)郡置縣
西漢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,伏波將軍路博德平定南越,將其地分置南海、合浦、珠崖、儋耳、蒼梧、桂林、九真、日南、交趾九郡。并在今雷城設(shè)徐聞縣治、合浦郡治,開創(chuàng)了雷州郡縣建置史的新紀(jì)元。
路博德南征時,曾駐師于雷州境內(nèi)的武樂水、將軍圩,兩地因此得名。
四、馬援南征
東漢建武十六年(公元40年)春,交趾女子征側(cè)、征貳反叛。十七年冬,光武帝命伏波將軍馬援、樓船將軍段志出師共伐交趾。十九年四月,斬征側(cè)、征貳,交趾遂平。馬援收復(fù)諸郡后,遷合浦郡治于合浦縣,徐聞縣治仍設(shè)今雷城。境內(nèi)的馬留村、馬跑泉即其當(dāng)年在雷州的活動遺跡。
五、海上絲綢之路
雷州港(漢稱“徐聞港”),是我國古代“海上絲綢之路”的重要始發(fā)港?!对涂たh志》載:“漢置左右候官,在徐聞縣南七里,積貨物于此交易。諺曰:欲拔貧,詣徐聞”。漢武帝曾派黃門譯長率領(lǐng)應(yīng)募船員,攜帶黃金和絲織品,由徐聞、合浦港起航,前往東南亞各國進行外交與貿(mào)易活動?!杜f唐書?地理志》也云:“交州都護制諸蠻。其南海諸國,大抵在交州南,自漢武帝以來,皆朝貢,必由交州之道”。東漢延熹九年(公元166年),大秦王馬墩派使者朝貢,由徐聞、合浦出海,經(jīng)波斯回國。
雷州港河寬水深,可泊千石大船。懿宗咸通四年(公元863年)用兵南方,因運輸不繼,廣州兵士乏食。后依雷州刺史陳聽思之兄磻石之言,調(diào)派大海船30艘從福建起運,結(jié)果不出一個月,便將3萬石糧運抵雷州——完成了我國歷史上首次大規(guī)模的海上運糧。
唐宋時期,雷州港出口物資主要是米、牛、酒、黃魚。宋代雷州窯瓷器出口量很大,產(chǎn)品遠(yuǎn)銷東南亞。為了便于對船舶、商賈取稅,元代在此設(shè)立海北海南道市舶提舉司及博易提舉司;明代設(shè)有榔稅牙行;清代設(shè)立粵海關(guān)雷州口部稅館。
港興商旺,明清時期廣州、潮州、高州、廉州等地商賈云集雷州,開設(shè)有仙城會館、高州會館。城區(qū)店鋪林立,有廣行、雷行之分,有“永和堂”、“同豐當(dāng)”等商號200多家。
六、雷城建置大事記
周惠王六年(公元前671年),楚子熊揮開石城,建楚闊樓。
漢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,伏波將軍路博德平南越開九郡,在此建徐聞縣治及合浦郡治;東漢建武十九年(公元43年),伏波將軍馬援在此重建徐聞縣治。
貞觀八年(公元634年),刺史陳文玉重建雷州郡城。
南漢乾亨年間(公元917~925年),因城池久廢,重建郡城。
宋紹興十五年至二十四年(公元1145~1154年),知軍事王趯、黃勛、朝奉郎趙伯檉相繼建外城,筑女墻,辟四門,且用磚砌城垣。
明洪武七至八年(公元1374~1375年),指揮張秉彝大筑雷州城,四門各建重樓。東曰“鎮(zhèn)洋”、西曰“中和”、南曰“廣運”、北曰“朝天”。明成化二十年(公元1484年),知府魏瀚伐石敷設(shè)城內(nèi)街道,始設(shè)30個街坊。
清末民初,城區(qū)主要街道興建騎樓式建筑。
1994年1月,國務(wù)院公布海康(雷州)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。
七、民族融合
雷州人,又稱閩語雷州話族群,是中國漢族八大民系之一。是由北方漢人、閩人與南方越族共同融合、演化而成的——以漢語雷州話為共同方言的文化族群。
自兩晉始,為避中原戰(zhàn)亂,不少中原漢人遷居雷州,形成了“漢越雜處”的局面。蘇東坡《雷州伏波廟記》“漢末至五代中原避亂之人,多家于此,今衣冠禮樂蓋班班然矣”。唐宋以后,中原漢人特別是莆田人大量涌入雷州,形成了“其耕者多閩人”的人口結(jié)構(gòu)。宋《元豐九域志》載:“北宋神宗元豐初雷州總戶13784戶,客戶9512戶”——客戶占總戶69%。
中原漢人、莆田人帶來中原文化與先進生產(chǎn)技術(shù),促進雷州半島經(jīng)濟與社會的發(fā)展,加快了漢越民族的文化融合,形成漢族閩語雷州話民系,催生了獨具特色的雷州文化。
八、首任刺史
陳文玉(公元570~638年)雷州首任刺史,“嶺南先賢”之一。生于陳太建二年(公元570年),唐貞觀五年(公元631年)任東合州刺史。任職期間,筑郡城,改州名,精察吏治,平息叛亂,維護國家統(tǒng)一,促進民族融合。他“寧我邊疆,榮我冠裳”,發(fā)展生產(chǎn),使人民安居樂業(yè)?!跋墒拧焙螅酌瘛氨榱R祀”,尊為“雷祖”。
九、雷州得名史話
自漢代以來,雷州在歷史上曾使用過合浦、徐聞、交州、珠官、珠崖、齊康、合州、南合州、祿州、東合州、海康、雷州、古合州等十多個名字。
“雷州”之名始于唐貞觀八年(公元634年),系由“東合州”改名而來。據(jù)傳因境內(nèi)多雷,且有“擎雷山”、“擎雷水”及“雷川縣”,故名。
十、雷州兵防
雷州扼粵桂瓊交通要津,制南海之諸蠻,是祖國的南疆重鎮(zhèn),歷代都有重兵鎮(zhèn)守。雷州在五代時屬南漢,因年代久湮,南漢前的兵制無考。
雷州軍,北宋開寶四年(公元971年)立,轄澄海、清化指揮使司;紹興二十九年(公元1159年)于南門外置經(jīng)略水軍寨。
海北海南宣慰司,元至元十八年(公元1281年)立。改兩翼軍為萬戶府,設(shè)海北海南宣慰司,轄雷、化、高、欽、廉五路及海南諸軍州。
(公元1368年)立,隸廣東都司,領(lǐng)內(nèi)、外九個千戶所,設(shè)旗軍一萬零八名。轄雷州、廉州、高州軍務(wù)。
副將署,康熙三十四年置,乾隆三十年改參將署,下轄左營、右營、徐聞營、海安營等。
水師,清初稱雷協(xié)右營,專管水路??滴醵暝O(shè)水師副將,轄白鴿寨、海安二營。
十一、宋代十賢
宋代有寇準(zhǔn)、蘇軾、蘇轍、秦觀、李綱、李光、趙鼎、胡銓、王巖叟、任伯雨等十位名相賢臣,先后蒙冤被貶雷州或路過雷州。他們“去國憂民”,對雷州文化、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做出了巨大貢獻,被雷州人民尊為“宋代十賢”。雷州人民禮遇被貶“宋代十賢”的事跡,文天祥稱贊為“敬賢如師,疾惡如仇”。
寇 準(zhǔn)(公元961~1023年) 北宋政治家,官至參知政事,景德元年(公元1004年)任宰相。澶淵之戰(zhàn),大敗遼兵,戰(zhàn)功卓著。天禧四年(公元1020年)被貶道州。乾興元年(公元1022年)四月再貶為雷州司戶參軍??軠?zhǔn)在雷州期間,建真武堂,收徒授藝,傳授中原文化,還率郡民開渠引特侶塘水灌溉東洋萬頃田。天圣元年(公元1023年)閏九月,病逝于雷州桂華坊寓所。
蘇 軾(公元1037~1101年) 號東坡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哲宗時任翰林學(xué)士,官至禮部尚書。神宗時,他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而遭貶。司馬光執(zhí)政后,他又因反對保守派全盤否定“新法”而再遭貶謫。紹圣四年(公元1097年)四月被貶海南島。與胞弟蘇轍會于藤州,同至雷州,寓居天寧寺,泛舟羅湖。因感方丈至誠及喜愛天寧寺清幽勝景,題贈“萬山第一”。三年后獲赦,返經(jīng)雷州。為紀(jì)念蘇軾,雷州人民將羅湖改為西湖。
蘇 轍(公元1039~1112年) 號穎濱遺老,北宋散文家,與父蘇詢、兄蘇軾合稱“三蘇”,名列“唐宋八大家”。宋哲宗時因反對新法而屢遭貶謫。紹圣四年(公元1097年)二月貶為化州別駕,于雷州安置。曾與胞兄蘇軾相聚雷州,爾后,兄弟倆還海北瓊南隔海唱酬,留下不少華麗詩篇。他感激雷州人民的禮遇,致力傳播中原文化,“愿以所知,施及斯人”,教導(dǎo)人民餌藥治病,破除迷信,斫木陶土,織麻繅繭,致力于農(nóng)工商之利。后人在他的住所建“遺直軒”以紀(jì)念,并稱該地為“蘇樓里”。
秦 觀(公元1049~1102年) 字少游,“蘇門四學(xué)士”之一,任秘書省正言兼國史院編修官。紹圣元年(公元1094年)被列為元祐黨人,屢遭貶謫。元符二年(公元1099年)五月被貶雷州。次年與遷任廉州的蘇軾會于雷城。在雷州期間,深入民間,關(guān)心百姓疾苦,寫下《雷陽書事》等詩篇。
李 綱(公元1083~1140年) 字伯紀(jì),進士。靖康元年(公元1126年)以尚書右丞任親征行營使。次年高宗即位,用為宰相,后歷任湖廣宣撫使等職。宋金之戰(zhàn),高宗茍且偷安。李綱因力主抗戰(zhàn)被革職。紹興三年(公元1133年),被貶海南。是年秋,李綱路過雷州,滯留天寧寺數(shù)月,寫有《天寧寺阇提花》等詩作。冬天抵達海南,三天后遇赦北歸。他重返雷州,仍居天寧寺。
胡 銓(公元1102~1182年) 字邦衡,進士,官至樞密院編修、兵部侍郎。紹興八年(公元1138年),金兵南下,中原震動。胡銓因上疏彈劾賣國奸臣、請殺秦檜而遭貶謫。紹興十八年,被遣吉陽軍(海南)。秦檜死后,遷任衡州。在南下北返途中,胡銓兩次駐足雷城,撰有《筑雷州郡城記》。其次子文亨留居雷城,后擇居坑營村(今屬雷高鎮(zhèn))。
十二、宗教大師
鑒真和尚(公元688~763年) 唐代高僧,日本禪宗的創(chuàng)始者。本姓淳于,揚州人,14歲出家,曾在長安、洛陽等地游學(xué),后回?fù)P州傳授佛學(xué),名氣很大。唐玄宗時,應(yīng)日本佛教界之請,六次東渡日本。天寶七年(公元748年),他第五次“東渡”失敗時,曾帶領(lǐng)僧眾取道雷州返揚州。他在雷州時,曾在“開元寺”設(shè)壇講經(jīng),還暢游“伏波祠”、“雷祖古廟”、“雷祖誕降處”及“螺崗福地”(今天寧寺)等勝景。鑒真和尚此行,是雷州歷史上的政治大事,對雷州佛教產(chǎn)生了深遠(yuǎn)的影響。
白玉蟾(公元1134~1229年) 原名葛長庚,祖籍福建,生于瓊州。后至雷州,繼白氏為子,更名白玉蟾。他道學(xué)高深,知識淵博,是南宋大詩人、畫家,道教南宗第五世祖。
白玉蟾一生以“非道非釋亦非儒,讀盡人間不讀書;非凡非圣亦非士,識破世間無識事”自許。宋嘉定年間,曾奉詔入京,掌管太乙宮,封“紫清真人”。
憨 山(公元1546~1623年) 俗名蔡德清,安徽人,明代“四大高僧”。51歲時因“皇嗣之爭”所株連,被“充軍”雷州,翌年三月抵達。他寓居天寧寺一年零七個月,堅持傳播佛學(xué)。天寧寺的僧眾,受教益最深,故有“天寧無愚僧”之說。在雷州期間有詩作《從軍二十首》。
十三、海濱鄒魯
雷州唐虞之世已通聲教,受中原文化影響較早。民風(fēng)淳樸,子弟向?qū)W,科舉昌隆,譽稱“海濱鄒魯”。宋代名臣曲江人余靖稱贊:“??担瑸l海之郡也,地域雖遠(yuǎn),風(fēng)俗頗淳,圣訓(xùn)涵濡,人多向?qū)W”。南宋嘉熙四年(公元1241年)雷州府教授余炳也說:“雷,古合瀕海地也,風(fēng)景不殊中州,士生其間,尚氣節(jié),研義理,習(xí)詞章,鼓篋近千人,書于鄉(xiāng)者六至”。
據(jù)方志記載,雷州唐代已出現(xiàn)了“閭有塾堂,巷有校室”的興學(xué)局面;宋代有萊泉書院、雷州府學(xué)宮;元代有??悼h學(xué)宮;明代有懷坡書院、崇文書院、文會書院、應(yīng)星書室、三元宮文昌會、雷陽書院、府貢院;清末民初有書院學(xué)社16所。宋至清末,僅海康縣就出有進士22名,舉人227名。
萊泉書院 南宋咸淳八年(公元1272年),郡守陳大震將寇公祠改建為“萊泉書院”。元代初年,取“西湖平,狀元生”之讖語,改名為“平湖書院”;清嘉慶年間,知縣謝邦基、學(xué)者陳昌齊重修書院時,更名為“氵睿元書院”。光緒三十年(公元1904年),知縣柴維桐改書院為官立高等小學(xué)堂。
雷陽書院明崇禎九年(公元1636年)知府朱敬衡創(chuàng)辦,清代名列“廣東六大書院”。知名山長(院長)有:乾隆年間進士陳振桂,端溪書院教授吳延熙,清咸豐雷州舉人陳喬森。清代名儒邑人翰林陳昌齊、進士蔡寵等曾在書院執(zhí)教。書院學(xué)風(fēng)良好,學(xué)子踴躍就學(xué)?!袄资恐翗I(yè)于茲者,皆寧靜不佻,勤學(xué)不息”。山長陳喬森掌教近三十年,從學(xué)者常達數(shù)百人。雷陽書院歷經(jīng)多次改制,先后稱雷州中學(xué)堂、雷州中學(xué)校、省立第十中學(xué)、省立雷州師范學(xué)校、雷州師范??茖W(xué)校、湛江師范學(xué)院。
(展示:“府書院記”、雷陽書院學(xué)生宿舍、雷陽書院“龍門”)
貢士莊宋嘉熙元年(公元1237年)知雷州軍事薛直夫捐資建造。倡議郡民捐助買田百余畝為貢士莊,“凡遇舉子會試,盡所積以贐行”。貢士莊開創(chuàng)了雷州“義田”助學(xué)的先例,其資助貧寒學(xué)子的義舉,一直延續(xù)至明代。貢士莊的事跡入載《廣東通志》、《四庫全書》。
雷州(海康縣)歷代進士名錄(共22名)
■ 宋代(6名)
黃守政南宋建炎四年進士,海南瓊州府通判(據(jù)《瓊州府志》增入)。
楊源與淳熙五年戊戌姚穎榜進士(據(jù)《廣東通志》增入)。
楊直淳熙五年戊戌姚穎榜進士(據(jù)《唐志·藝文門·題名記》增入)。
陳宏甫(雷祖后裔)淳熙八年辛丑黃由榜進士。
王應(yīng)容嘉熙二年戊戌周坦榜進士(據(jù)《廣東通志》增入)。
楊懌 寶祐四年丙辰文天祥榜進士(康熙《??悼h志》載為“??等恕?,阮元《廣東通志》載為“遂溪人”)。
■ 元代(缺)
■ 明代(10名)
廖謨 洪武十八年乙丑丁顯榜進士,庶吉士(廣西人,??导?。
何炫華洪武二十一年戊辰任亨泰榜,監(jiān)察御史(康熙《??悼h志》載為何元華)。
林文亨永樂二年甲申曾啟榜,員外郎,有傳。
黃本固永樂二年甲申曾啟榜,馬平知縣,有傳。
林現(xiàn)永樂二年甲申曾啟榜,興化縣丞。
何曄 永樂二年甲申曾啟榜(據(jù)《廣東通志》增入)。
倪益 永樂十九年辛丑曾鶴齡榜。
馮彬 嘉靖八年己丑羅洪先榜,監(jiān)察御史,原籍云南,有傳。
莫天賦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申時行榜,莆田知縣,大理知府升廣西右江兵備道。
梁羽翰(原名裕國)崇禎十六年癸未楊廷鑒榜。
■ 清代6名(文進士5名,武進士1名)
陳瑸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胡任輿榜,福建巡撫,兼攝閩浙總督,追授禮部尚書,有傳。
陳昌齊乾隆三十六年辛卯邵晉涵榜,翰林院編修,湖北主考,河南道監(jiān)察御史,兵科給事中,刑科掌印給事中、浙江溫處兵備道,有傳。
蔡寵 道光二年壬午登極會試恩科,殿試二甲,欽點山東即墨知縣。
符兆鵬同治二年癸亥恩科,殿試三甲第十九名,欽點知縣,歷任太湖、渦陽、桐城、鳳陽知縣,后升六安州知州。
李晉熙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,殿試二甲,朝考二等,欽點翰林院庶吉士,散館改工部主事,工部裁并奏留農(nóng)工商部主事、銓選安徽滁州直隸知州。
吳國棟光緒九年癸未科殿試二甲第四名武進士,欽點花翎侍衛(wèi),乾清門行走。
十四、治水良吏
胡 薄宋紹興年間知雷州軍事。紹興二年(公元1132年),他組織郡民,首筑東西洋御潮堤圍。歷經(jīng)十余年艱辛,筑起三條大堤,為圍墾府城東南萬頃洋田及保障數(shù)千戶民眾的生命財產(chǎn)做出卓越的貢獻。
何 庾舂陵人,宋紹興二十八年(公元1158年)知雷州軍事。上任后,組織民眾興建“兩塘三渠”大型引灌工程,灌田2.2萬畝。民眾深為感激,稱為“何公渠”,并建“揚功閣”以紀(jì)念。
戴之邵福建福安人,宋乾道五年(公元1169年)知雷州軍事。上任后,因南北堤損毀嚴(yán)重,他于堤外增筑新堤,并增高加大舊堤,增墾農(nóng)田數(shù)百頃。后又改造溝渠二條,灌溉東西洋田。工程告竣后,民眾稱為“戴公渠”,并立其生祠于“揚功閣”。
十五、雁塔題名
三元啟秀塔——位于雷城靈山里,明萬歷四十二年(公元1614年)推官歐陽保倡建,四十三年(公元1615年)竣工。該塔興建前擬名為“啟秀塔”,因破土啟基時得蛇蛋三枚,以為此乃“三元及第”之兆,故名“三元啟秀塔”。塔外表為八觚九級,高57米。塔仿樓閣式,塔身逐層收縮,比例勻稱,冠蓋嵯峨。塔基鑲嵌有麟趾呈祥、龍騰虎躍、三羊開泰、鯉躍龍門等23塊浮雕石刻,是明代粵西雕刻藝術(shù)的瑰寶。該塔乃府治之標(biāo)志,是古雷州的最高建筑物。古有“雁塔題名”的美譽。1979年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。
十六、南國珍珠
雷州先民拾蚌采珠的歷史悠久,境內(nèi)發(fā)現(xiàn)多處先秦時期的貝殼遺址。公元前217年,嶺南三郡的秦軍最高將領(lǐng)屠睢曾采“南珠”進貢朝廷。從此,雷州珍珠名聞天下。
雷州西部的北部灣,史稱“珠母?!?。所產(chǎn)珍珠圓潤晶瑩,為珠中上品,古稱“南珠”(或稱“合浦明珠”),且有“西珠不如東珠,東珠不如南珠”的美譽。秦以后,歷代王朝都把“合浦明珠”列為貢品,不惜花費巨資與大量民力予以采辦。南漢劉鋹于“對樂珠池”置“媚川都”備采珠役;宋開寶年間雷州置有“場司”采珠,熙寧年間還設(shè)“珠官”監(jiān)采;明正德年間專設(shè)“守池太監(jiān)”……世易時移,伴隨著歷代王朝的廢興,雷州南珠始終以其獨特的魅力“蚌胎熒熒,無脛而走天府”,贏得了“珍珠故鄉(xiāng)”的美稱。
合浦珠還
《后漢書·孟嘗傳》記載:東漢合浦郡不產(chǎn)谷實,而海出珠寶。先時太守貪得無厭,強迫珠民采珠納貢,由于濫采無度,有靈性的珍珠遠(yuǎn)走異域。孟嘗任太守后,廣施善政,“去珠復(fù)還”。這就是膾炙人口的“合浦珠還”傳說。
雷州原為合浦郡郡治,轄有雷州半島及合浦地區(qū)。“合浦明珠”即指雷州、合浦所產(chǎn)珍珠。
歷代帝王隨意下詔采珠。東吳黃武元年至五年(公元222~226年)禁止南珠貿(mào)易,實行高額上調(diào)朝廷。西晉太康二年(公元281年)頒布有關(guān)采珠的禁令。南漢時劃定雷廉海域為御用珠池,設(shè)“珠池司”專管。明永樂至萬歷近200年間曾10次下詔采珠。歷代王朝的濫采無度,終使珠貝日漸枯竭,至明正德中期,“對樂珠池”珠貝瀕臨滅絕。正德末年,太監(jiān)趙蘭強迫采珠并借機盤剝珠民,激起民變。雷州都御史陳實奏革守池太監(jiān)。嘉靖八年(公元1529年),朝廷詔復(fù)采珠,都御史林富冒死上奏《乞裁革珠池市舶內(nèi)臣疏》,乞裁珠役,朝廷只好下詔罷采。后經(jīng)自然繁殖,“合浦珠”得以恢復(fù)——續(xù)寫了“合浦珠還”的歷史傳說。
南國珍珠村
新中國成立后,雷州的烏石、覃斗、英利等沿海鄉(xiāng)鎮(zhèn)積極實施“科技興珠”計劃,發(fā)展珍珠養(yǎng)殖、加工業(yè),成為雷州的支柱產(chǎn)業(yè)。覃斗鎮(zhèn)流沙村年產(chǎn)珍珠10噸,加工量30噸,產(chǎn)值3億元,被譽為“南國珍珠村”。2005年4月覃斗珍珠榮獲國家“地理標(biāo)志產(chǎn)品保護”稱號。
十七、天下清官
陳 瑸(公元1656~1718年) “嶺南先賢”之一。雷州東湖村人,清康熙三十三年(公元1694年)進士。歷任古田知縣、臺灣知縣、四川提學(xué)道、臺廈兵備道、偏沅巡撫、福建巡撫、署理閩浙總督等職。他為官近20年,“知謀國而不知營家,知恤民而不知愛身”,被譽為“天下清官”??滴趸实圪澴u為“清廉中之卓絕者”、“國家祥瑞”。逝后,追授禮部尚書,賜謚“清端”。
陳瑸理政臺灣十多年,興教化,獎耕織,維護原住民利益,為臺灣的穩(wěn)定和社會發(fā)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。朝廷贊為“海疆治行第一”,臺民呼為“青天”。離任時,民眾夾道相送,并立“去思碑”、建“把米廟”紀(jì)念。
陳瑸情牽故里,惠澤桑梓。曾多次奏請朝廷撥款重修了東洋海堤,并把自己應(yīng)得的“養(yǎng)廉銀”5000兩捐為修堤費用,鄉(xiāng)民深懷其德。
十八、廣東漢學(xué)第一人
陳昌齊(公元1743~1820年)號觀樓,雷州南田人,清代語言學(xué)家、天文學(xué)家、地理學(xué)家和醫(yī)藥學(xué)家。乾隆三十六年(公元1771年)進士,欽點翰林院庶吉士,次年授編修,旋充三通館纂修官,參與勘?!队罉反蟮洹?,負(fù)責(zé)《四庫全書》天文地理兩大門類的編纂。陳昌齊學(xué)問淵博,著作等身,譽稱“廣東治漢學(xué)、樸學(xué)第一人”??涤袨橘潪椤盎洊|第一才子”。
社會科學(xué)著作有《歷代音韻流變考》、《經(jīng)典釋文附錄》、《楚辭音辨》以及《淮南子》、《大戴禮》、《管子》、《荀子》、《呂氏春秋》諸書正誤等述著;自然科學(xué)著作有《天學(xué)脞說》、《測天約術(shù)》、《地理書鈔》等;地方志有《廣東通志》、《雷州府志》、《海康縣志》。
結(jié)束語
古百越族的刀耕火種,華夏文明的薪火傳承,莆田先民的輾轉(zhuǎn)南遷——三支歷史源流,共同哺育了燦爛的雷州文化。
楚闊樓、合浦郡、徐聞港——三大歷史事件,凸現(xiàn)出古代祖國南疆的“天南重地”,對雷州在環(huán)北部灣地區(qū)的核心地位作出深度的解讀。
海納百川、自強不息、百折不回——優(yōu)秀的族群品質(zhì),始終激勵著雷州人走向世界,走向輝煌。